自1951年斯坦福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學科學園以來,世界各國科學園的數量急劇增長,大學科技園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科技園以高校為依托,結合高校科研能力和社會優勢資源,在轉化高校學術成果、孵化初創企業和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
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國家在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科技孵化體系道路中,將教育資源與科技資源相結合,實現大學科研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的積極嘗試。遍布全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已經成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雙創智力資源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同時還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高地,為各地的創新創業生態發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撐。
廈大國家科技園
自2002年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以來,全國現有115個大學科技園。北京和江蘇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數量均為15家,在全國領先,上海以13家緊隨其后,遼寧、山東、黑龍江、浙江、四川等地方零星分布,其他沒有資質的不計其數,已呈現出大分布、小聚集的發展格局,國家級、省級和高校自辦等多層次、全方位發展的三級大學科技園體系日趨成熟。
科技園區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承擔著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但科技園快速發展的背后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政策套利、以租養業等等,逐漸使得科技園的發展與使命背道而馳。
新型科技園要發揮公共服務
很多科技園區帶有濃厚的房地產特征,把房地產的運營模式套用在科技園區上,但由于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營業收入仍大部分來自于物業銷售的收益。他們對科技園如何發揮公共服務載體的功能缺乏考慮,也沒有創新運營服務模式去支持科技企業創新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所以,逐漸走上了一些孵化器的老路,靠政府補貼和微薄的房租度日,最終在激烈、同質化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物業是基礎,運營是核心,科技園區的運營服務能力要重于開發能力。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和行業競爭的加劇,大學科技園區的發展逐漸從一般性的拼硬件和成本競爭轉向為效率的競爭和服務能力的競爭。這也意味著園區越來越從單一功能樓宇向復合型園區發展,從單純的園區物理空間的提供逐步走向“功能化園區”的時代。
廈大國家科技園是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福建省首個國家大學科技園。以園區開發為載體,遵循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為前提,開發運營與入駐企業按照契約關系,使園區物業資源、企業資源按照市場行為聚攏在一起,充分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區別傳統的招商引資和管理職能,目前廈大國家科技園已經向全方位的產業及城市綜合化服務轉型,充分發揮沿海地理區域優勢和“一帶一路”時代機遇,建立“海絲云創”運營平臺,整合園區內外主體和海內外市場之間的優勢,致力于打造全國領先的產城融合示范標桿。并通過為入園企業提供一系列包括人力資源、技術、資本、市場等諸多方面的組織、管理和服務,幫助企業順利生存、快速發展壯大。完善進駐服務不僅為初創企業提供基礎型服務,降低創業風險,同時為高成長企業提供發展型、延伸型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
廈大國家科技園將立足廈門服務海內外
廈大國家科技園對創新業態、產業升級、經濟增長的輔助功能,主要圍繞孵化、集聚、服務三個維度展開。
一是孵化,包括孵化人才、孵化技術、孵化企業等。實現廈門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機結合,結合提供網絡化的自營服務平臺和自循環的企業成長生態系統,推動高校與企業之間在人員、信息、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流動與整合,提升整體孵化及運營能力,助力科研成果的快速市場化與產業化。
美麗廈門
二是集聚,立足廈門市產業發展定位,打通產、學、研、企各個產業鏈條,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基礎上,同步進行橫向的資源整合、業務整合,在產業鏈條的每一個分支環節,集聚適宜的咨詢機構或綜合服務商。另外,廈門大學蘊含的智庫資源優勢鮮明,可快速形成集群式創新的磁吸效應。科技園區以產業升級、產業集群為基礎,以創新型和成長型高新技術企業為客群;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主導產業,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優勢產業集聚區。
三是服務,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建設為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為生產研發提供技術支撐的技術平臺、為企業運營和資本運作提供投融資服務的金融平臺、為企業規范運行提供法務支撐的法律平臺以及為企業整合資源協作共贏提供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不斷提高園區服務企業和產業發展的針對性和專業化水平。
接下來,廈大國家科技園將持續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目標,堅守初心、找準定位、精準發力,構建一個以公共服務屬性為核心的科技園區建設新模式。
更多科技創新企業相關消息歡迎關注常平科技園!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素材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