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飛天”“嫦娥奔月”“玉兔落月”……這一個個壯舉中無不滲透著西安科技人員的心血。航天運載動力優勢突出、衛星載荷及地面應用地位明顯、具備完善的航天測控能力、人力資源和創新要素充裕……這些優勢也使西安成為國內唯一擁有航天系統完整產業鏈的城市。
發揮地區優勢 筑起高精尖產業矩陣
航天產業是西安軍工實力的典型代表,歷經50年以上的發展,目前聚集了陜西省90%以上的航天科研生產單位,2017年航天產業總收入達528億元,從業人數3.5萬人以上,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航天產業相關單位100余家是打造高科技產業聚集區的有力基礎。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作為全市航天產業發展的主要承載區,目前已建成我國最大的“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我國首個“軍民融合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我國唯一的具有航天特色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航天科技四院提供全部發動機的長征十一號固體火箭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全固體型號火箭;航天科技六院自主研發的首型大推力、高性能、泵后擺液氧煤油YF-100K發動機代表了目前我國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的最高技術水平;航天科技四院最新開發的天鷹7號是運載能力更強、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發射準備更為簡單的微重力火箭運載平臺,可將160kg有效載荷運送到550km高空,微重力量級可達到10-5g,可用于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科學實驗活動。
深化軍民融合 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為解決空間布局、產業規劃、創新資源布局、政策創新等問題,進一步深化軍民融合,西安積極穩妥引導民營高科技企業參與軍工科研生產,組織各類軍工—民企“拉手”活動,鼓勵“互聯網+云服務”等新型商業服務模式,建立市級層面的“民參軍”合格供應商名錄;積極鼓勵軍工試驗、生產能力在確保完成軍品任務的前提下,有償向民用產業領域開放。
西安引導龍頭骨干企業的帶頭作用,大力推動“以企引企”,實現企業上下游資源的整合集聚。通過“產業鏈招商”和“生態圈建設”模式,有效帶動商業航天企業快速集聚。充分發揮各類航天產業協會、學會、聯盟的作用,精準開展招商,重點引進物聯網、智能終端等衛星數據應用端企業。
西安參與設立300億元陜西航天軍民融合基金,完善航天產業發展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的全鏈條保障,實現技術鏈、產業鏈、金融鏈的聯通、循環。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鼓勵商業保理業發展。
此外,西安還鼓勵航天產業相關院所、企業與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創新試驗室,打造高科技產業聚集區,強化全球研發資源的科學利用。創新國際技術合作與引進模式,試點在境外設立服務西安航天產業發展的研發機構。通過海外研發、聯合研制、授權生產及產品集成等多種模式加快技術消化吸收,加大國際合作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加強關鍵技術及國際人才儲備。
提升核心技術 打造航天高科技產業聚集區
未來,西安將以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為基礎,支持衛星平臺、星上載荷相關企業發展。借助智能制造、軟件定義等新興技術,打造標準化、模塊化、軟件化的低成本微小衛星制造生態鏈。引進零重空間等民營企業,培育衛星制造獨角獸企業。
發揮西安在發動機、商業運載火箭方面的優勢,將西安火箭制造從空間運輸從分系統級和系統配套級向系統級發展。以航天科技四院、六院為基礎,支持陜西藍箭等民營運載火箭企業發展,打造商業火箭西安名牌。
構建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有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的航天產業相關企業超過30戶,攻克一批航天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產生一批航天產業創新成果。航天產業相關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戶,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成為國際一流的航天產業技術創新集聚區。以航天技術為核心,帶動軍工領域技術成果和成熟項目落戶地方,著力打造航天高科技產業聚集區和配套產業基地,建設世界著名航天發動機研制基地和國內最強衛星應用產業創新中心,重點做好“一鎮一園一基地”建設。
根據相關產業規劃,到2021年西安全市航天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500億元,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天產業骨干企業,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產值超10億元骨干企業30家以上,集聚產業鏈核心企業300家以上,從業人數過5萬人。
更多科技創新企業相關消息歡迎關注常平科技園!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素材來源:央廣網、西安晚報